close

2009年中國大陸及美國提出醫療改革方案,希望提升醫療保險覆蓋率以照顧弱勢族群,並專注在降低醫療成本及提升醫療體制運作效率。短期而言,基礎醫療建設所需的影像診斷產品市場將快速成長,而因應全球朝向以預防、健康管理與分散式照護等方向發展,也將增加資通訊技術在健康照護產業的應用,電子病歷與個人健康紀錄將迅速發展。
中國大陸新醫改政策明確提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,以及改善城鎮醫療系統,因此帶動各級醫療院所對於中、低階醫療器材,及高階影像診斷醫材設備的兩極化需求。如此需求變化,也影響全球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。

以往,影像診斷類產品的主要採購地區是歐美市場,受到此波中國醫改需求影響,亞太地區的需求與採購量大幅提升。

此外,可促進醫療資訊共享、結合健康管理服務策略的醫療資訊系統,也是中國醫療建設重點。依據Frost & Sullivan的研究顯示,2009年中國醫療資訊系統市場為1.6億美元,預估將以14.6%的年複合成長率,成長至2015年的4.41億美元,產品發展重點也將從電子病歷記錄,發展至以臨床系統與病患自我管理系統為主;預期2020年將可建構出一個高度整合的健康照護服務系統,醫療體系將轉型至以預防為主,透過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,來協助構築新的健康照護產業樣態。

近年來,印度與越南等國,也積極推動醫療改革,預期將帶動未來醫材市場持續成長。國際醫療器材大廠嗅到此波新興市場的商機,也積極展開佈局。第一代跨國公司佈局於制度法規成熟的市場,企業跟著產業發展即可,因新興市場相關產業標準很缺乏,反而需要跨國企業協助產業標準與環境的發展,也形成不同的第二代跨國公司策略。第一代跨國廠企業多由企業總部決定戰略,以切入當地市場為主軸,因此與該地市場的其他企業競爭相當激烈;由於第二代跨國企業需兼顧在地化與全球化策略,因此會由熟悉當地市場的分公司決定戰略,加上以獲取全球利益為前提下,和當地企業的合作策略便更為重要。

此外,在產品發展策略上,第一代跨國企業多仰賴企業總部提供技術奧援,因此多採取將現有產品降階以降低價格的策略;但第二代跨國企業為因應當地需求重新研發低成本的產品,因此相當仰賴和在地企業合作發展低成本的新技術,也會將供應鏈逐步在地化。最顯著的即是GE公司採取逆向創新(Reverse innovation)思維,與既有廠商的突破性創新(Radical innovation),最易在中高階產品線組成合作區間,形成合作、學習的空間。
有鑑於國際三大醫電廠商紛紛在中國、印度成立研發中心,並將就近採購相關零組件,供應鏈也將順勢在亞洲形成,預期亞洲將成為醫療電子產業的製造基地。近期已有數家跨國醫電廠商來台洽詢與採購相關零組件,我國擁有電子、電機、材料、機械等優勢產業基礎,應把握此波成為大廠醫電零組件供應商的機會。未來可從切入醫療電子供應鏈著手,開發或提供具競爭力的零組件,成為國際大廠的供應商,藉由提供大廠零組件,學習整合次系統,並熟悉產業人脈與中國大陸市場佈局。並進一步學習開發整機產品,將研發出的高性價比產品,銷往其他新興市場或歐美國家,開創台灣醫材產業新契機。 (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經理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9873845248 的頭像
    y9873845248

    微整型HotNews!

    y98738452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